【教養實例】孩子的推動力來源(下)
有時候,我們會以為這類「目標推動型」的孩子比較固執,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總是堅持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做。有時候看見孩子採用的方式不對,提醒他們的時候,他們又不愛聽,一直在錯誤的方式上打轉,不是很浪費時間,很沒有效益嗎?
有時候,我們會以為這類「目標推動型」的孩子比較固執,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總是堅持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做。有時候看見孩子採用的方式不對,提醒他們的時候,他們又不愛聽,一直在錯誤的方式上打轉,不是很浪費時間,很沒有效益嗎?
孩子們聽到任務後,都顯得非常雀躍。他們拿著一支支的飲管,埋頭苦幹般地製作自己的作品……
過了不久,我看見樂仔停下手來,托著頭看著其他同學。枱面上有一個「搖搖欲墜」的支架……
原來,智軒媽媽每當聽到其他人對孩子的讚賞,心裏很欣慰卻又有點矛盾。因為智軒就像她小時候一樣,凡是處於家裏之外的環境,總是特別乖巧,有時又顯得有些拘謹。但回到家裏,卻是另一個模樣──會鬧脾氣,會「搗蛋」,說無聊笑話…..
你有沒有試過不停思索同一件事,腦海充滿那件事的細節,翻來覆去,無法停下來?
Jenny靜默了好一陣子,她說:「我常常想著所有人都不喜歡自己,總感覺別人投放在我身上的目光都是負面的,或許…這樣的想法也有偏差吧?」
對於Jenny來說,要跟別人打開自己的心,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為她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真實的自己是不可愛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說出來,只會換來拒絕和批評。這些非理性的信念,讓她學習到一件事──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收起來。
嘉豪說著他自己的心路歷程,我心裏有種欣慰的感覺。以往跟嘉豪相處,總感覺他有種「頹氣」在他身上縈繞。
在學業上,他不是沒有能力讀得好,但他就是提不起勁,他常常會說:「唉唷!反正順利過關就好。」
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思考生活和生命的各種議題,有時候他們會走進一個「死胡同」中,一直在裏面團團轉。這時候,如果大人們能夠留意到他們的狀態,並且指引方向,他們慢慢地就能從混亂中走出來。
有一次,我看見先生正在教五歲的兒子踏單車。我在旁看著兒子,雖然很努力,但仍然信心不足。爸爸一放手,他就馬上煞車,學了好久也未能成功。看見孩子這樣,先生也開始少了一點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