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教育】思想和情緒的關係

有一個學生,上課時在抽屜下玩手機,當老師經過看見,自然便責備他。

可是,這個學生認為老師故意監視他,他感到自己被針對、被貶低。他因此認定這個老師是壞人,故意讓他不好過,他覺得自己總是得到不公平的對待。

有一個青年,父母供養他到外地讀書,由於不適應環境,追不上進度,他自行辦了停學手續,卻一直都沒有跟父母交代。

過了一年,父母說要前來探望,青年才通知父母,他已經沒有上學了。父母感到生氣,但青年指責父母不尊重他的意願,干預他的人生自由,還說父母應該要給予他無條件的接納。

看完以上兩個故事,你有甚麼感想?

我也把這兩個小故事和Jenny分享。

她說:「也許,主角的感受是真實的,但他們的想法並不全然是對的。」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全然接納,我常常跟學生說:「我接納你這個『人』(being),你的存在是寶貴的,但不等於我接納你所有的想法和行為(doing)。」因為人的看法會因為不同因素而相異,甚至出現偏差。

當一個人思想的偏差程度愈高,他會越容易被情緒影響,經常處於困惑的狀態。你有沒有試過不停思索同一件事,腦海充滿那件事的細節,翻來覆去,無法停下來?

Jenny靜默了好一陣子,她說:「我常常想著所有人都不喜歡自己,總感覺別人投放在我身上的目光都是負面的,或許…這樣的想法也有偏差吧?」

我很高興Jenny開始意識到,自己很多負面情緒的由來。

我告訴她:「像第一個故事的主角,他一開始解讀事情已經出錯,他認為老師是故意讓他不好過,將老師合理的責備看為故意針對,受害化(victimize)自己。第二個故事也大同小異,如果主角認為父母的愛,是要接納所有不合理的行為和選擇,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當我們處於情緒的漩渦裏,我們的思想容易被蒙蔽,看不到事情的其他可能性。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更會傾向將自己的責任減至最低,甚至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

Jenny回應說:「我想我最容易出現的盲點是自我拒絕。縱使我心裡渴望經歷愛,但是我卻無意識地拒絕別人。我現在學會檢視和留意自己的想法,不妄下判斷,也不隨意批判自己或別人。」

對,要讓自己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看每件事,避免掉進泥窪。

我相信Jenny的轉化旅程已經啟動了。

文章部份節錄自EDIT Workshop Publishing Group Limited出版的《新尋常尋夢想──實踐夢想的五個關鍵》(陳志耀著)並因用途而略作修改。

Shopping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