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啟導】失去專注背後,反映孩子更多內在情感需要

課堂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拍牌活動,目的是訓練孩子的視覺專注力。過程中,孩子們有以下的說話和行為──

孩子A:「這個遊戲一點也不好玩!」
(導師觀察所得:因為拍不到,所以不好玩。拍到的時候,又變成好玩了!)

孩子B:「我拍到先架!算啦,不緊要,我比你!」
(導師觀察所得:口裏說「不要緊」,臉色卻很誠實!)

孩子C:「咦,係喎!拍不到添!」
(導師觀察所得:有點失望,但只好表現得大方接受。)

完結活動後,我們請大家數數手上的牌,看看拍中多少。然後,我們請孩子回應白板上的問題。當我們談及專注力,很多時候焦點會放在孩子是否專心,不容易受其他東西影響、是否可以「坐定定」、能否專注在一個較長的時間等等,這些都是對的。

但原來失去專注的背後,反映孩子更多內心的期盼與渴望。

孩子們的焦點,總會落在誰的牌比較多,誰拍得比較快;又或者是誰做了甚麼,影響了他,導致他分心了。而我們的專注不是討論誰對誰錯,卻是希望帶領他們進深地思考──為甚麼我有這樣的反應、我產生了甚麼感受、有甚麼想法讓人當刻失去了專注。

細談之下,孩子失去專注的背後,隠藏的是內在情感需要。

孩子A渴望「被看見」── 他告訴我們,他好羡慕別人懂得很多東西,他都好想自己好像別人一樣,所以很多時候,他表面上裝作「我乜都識,你唔係咁都唔知下嘛」。

孩子B需要經歷「I am good enough」(我已經夠好了) ── 贏和輸,代表著成功和失敗。每次遊戲中,他口中說不要緊,但臉色已告訴你,他的心情是「我接受不了!」。

孩子C渴望「突破」 ── 他說,枱面的牌很亂,他一直在想怎樣可以越過障礙,可以成功拍到牌。這個孩子一直面對學習的狀況,短短一個活動,我們聽見了他的心。

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最想孩子明白的,是自己的心。

推薦書籍

Shopping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