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實例】青少年對父母的「控訴」,到底想表達甚麼?

有時候,想要跟青少年好好聊天,先要聽聽他們「發牢騷」。

「好煩!一直說那個誰誰誰,讀書很好,都不用父母擔心。讓我學著點。」

「同意!一直在比較,其實我都有壓力,為甚麼不問一下?」

「我好無奈!我溫習的時候沒看到,總是在打機的時候被撞破。還真是百口莫辯……」

這不是虛構,卻是我們多年跟學生同行時,他們不自覺吐露的心聲。不知道大家如果聽到此番說話,會有甚麼感受。

我們總是一邊細聽,心裏一直替學生難過。

難過的是,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心裏到底經歷了甚麼。因為沒有辦法(有時候是有心無力)好好疏理自己的情緒和壓力,他們只能啟動保護機制,嘗試將責任歸因在父母和周遭環境上,好讓自己的心裏好受點。

很多時候,學生是在吶喊:「我已經盡力了。為甚麼還一直告訴我,我還不夠好。」

學生有時候會表達得比較激進,但穿越情緒的背後,是一顆受傷的心。有時候,當學生總是控訴父母怎樣不理解,環境怎麼不順他們的意,我們會做出暫停的手勢,示意他們先緩一緩。

因為學生越是控訴,他在情緒當中就越走不出來。

我們說:「我們先不談父母(或環境)。但你,心裏有太多積壓的感受和委屈。我相信你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只是現在你沒有能量,面對父母的要求,你不知道還可以怎麼做,甚至有時候他們的回應,讓你感到受傷了,畢竟在這互動當中是不容易。所以我更需要你去意識,到底你的心裏經歷了甚麼。否則,即便我每次願意聽你『呻』,其實沒意思。」

有人說,這代孩子特別難教,因為他們很有自己的思想,也不容易服從權威,父母心裏有太多的疑惑和不理解,以致有時候親子關係的張力特別大。但回歸人之根本內在需要,其實這代孩子,也是想有人傾聽他們的心聲和掙扎,明白他們也渴望被接納、被擁抱和被愛。

讓我們重新調整教養方式的順序:以關係為先,教導為次。先回應孩子內在的需要,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接納;心門開啟了,我們也就能好好教導他們。

推薦書籍

Shopping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