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打完、罵完、道理完,當孩子行為依舊,確實令父母感到洩氣。如何讓孩子意識(不只是知道喔,而是意識)自己的行為模式呢?
我有一個學生,在上課或在家裡時,都會做一些引人注意的行為,刻意發出無意義的聲響,例如哼出高頻的音調、輕輕拍打桌子等等,往往對別人做成滋擾卻不自覺。
我觀察到他的行為,只有與同學一起時才會發生,如只與大人一起是不會發生的。他在家裡的情況也是相若,當與兄弟姊妹在一起時,他才會自然「發聲響」。他的爸媽為此責罵過他,但情況不但沒有改變,還變本加厲。
有一次,我與他先個別上課,他態度認真,回應也頭頭是道。及後,另一個同學來到,他立即「吹口哨」,而剛才是完全沒有發生的。
這時候,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反應?你會否立即糾正他,直接告訴他:「不可以吹口哨!這是沒有禮貌的。」如果這樣,這孩子可能會感到:「我又被罵了!」不安的情緒主宰他的腦袋,但他未必意識自己的行為。
當時,我的反應是:「咦?」給大家一個錯愕,這孩子因此暫停了「吹口哨」。我用輕鬆的語氣跟他說:「考考你,當同學仔一來到,你有沒有發現自己有甚麼改變?」這孩子費煞思量,卻不知道答案。我就像開謎一樣告訴他:「我發現同學一進來,你就吹起口哨來,但我和你上課時,卻完全沒有發生過。」
這孩子有點不好意思,我續用肯定的語氣對他說:「我相信你是可以認真上課的,你的分享總是能帶給我們驚喜。你是我們的一份子,我會留意到每個人,因為所有人都一樣重要。」
自信不足的孩子,容易與同伴產生比較,希望取得別人的關注,不自覺地作了一些引人注意的行為習慣。我們要在適當的時機讓他意識自己的行為,並肯定他的存在價值。孩子會提高自己的意識,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