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家長協助孩子訂立和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有甚麼要留意呢?

那家長協助孩子訂立和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有甚麼要留意呢?這裡有四個原則跟家長分享:

原則一:目標最好是基於孩子想做的、想完成的,而非只是父母單方面的期望。

你的孩子有沒有曾經嘗試實踐甚麼目標?想一想這些目標是傾向

在孩子實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勒住心頭的「急」。

有家長會疑惑,但我的孩子不覺得有需要訂立目標,怎麼辦?

此時的孩子是欠缺「我想改善」的心家長若強行要求孩子訂立目標,或者要求他們遵循制訂的目標時,自然就「拉牛上樹」,孩子和家長都辛苦。

所以,通常我們會鼓勵家長,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背後的原因。大部份孩子是因為在過程中,覺得目標太遙遠,難以實行,又或者是曾經嘗試過,但未能成功,以致累積很多負面經驗。久而久之,就對「訂立目標」覺得厭煩。

延伸閱讀:【為甚麼子女訂立的目標總是無法達成?】

有些家長會說,其實孩子的潛力很大,訂立更高的目標只是想推動他,讓他明白只要他用心去做,改掉懶惰的壞習慣,肯定「不只於此」

家長此心,我們十分明白,但如何讓孩子潛藏的能力發揮出來,心理素質很關鍵。

因為很多孩子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心理的壓力。所以,由小目標開始,讓孩子經歷「我做得到」的成功感很重要。過程中如果他遇到了一點挫折,家長更可以從中引導,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鼓勵孩子嘗試,慢慢擴展他的盛載力和抗壓力,讓他知道遇上困難不要緊,總有方法可以一步步地解決。

另外,家長要注意,不要與孩子未有共識,就去改動或提高目標,尤其是開始有自己主見的孩子。因為家長單方面的改動,第一孩子會覺得「沒完沒了」,同一個目標一直在變動,沒有完成感;第二會削弱孩子的自主性,孩子會覺得就算目標訂好了,最後還是沒用,完成不了還一直被嘮叨。

所以,在孩子實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勒住心頭的「急」。當孩子建立了足夠的信心,發自內心覺得自己可以再進步、想進步,這才慢慢提升目標的強度,孩子才更有推動力。

原則二:目標不一定要和讀書有關。

很多家長慨嘆,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就會很有動力、很專注地去完成,有時候還會給自己訂目標。但一談到讀書,要訂立溫習時間表,每年的學習目標等,他們就會有很多的原因推搪。

很多孩子覺得「讀書的目標」,就是「提高分數」、「考前一點名次」,心中不其然產生壓力,但又不懂得處理。

當他們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去「完成」這些目標,過程中又不享受,又沒有滿足感,如果還時不時被撥冷水、被誤解、被否定時,他們自然一聽見「目標」二字,就敬而遠之。

其實,目標不一定要和讀書有關。如果孩子有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家長也可以在這些活動上,陪伴他們一起訂立目標。當他們經歷到「完成目標」後的滿足感,我們便可以將這個「正面的參考點」引伸到孩子其他不擅長和較弱的範疇,這樣孩子才會體會到目標的重要性。

所以,不管是孩子日常的生活習慣、興趣運動,還是個人的情緒管理、生命成長,在各個範疇裏,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想嘗試的,也可以設定一些小目標,幫他們全方位發展。

原則三:目標是要分階段性的,特別是那些動力不足的孩子。

我們要引導孩子為自己設立不同的階段和里程碑,讓自己有種一直向前邁進的感覺 (keep moving)。

就像父母教幼兒上樓梯,如果你一開始要小孩子上十多級樓梯,他一定會感到很困難,甚至抱住父母哭了起來。但如果一開始只要求孩子上一級樓梯,當他成功地踏上了一級後,父母給他讚賞,他感到達標了,自然就會產生推動力。

曾經有個學生,他為自己訂了一個目標:要一口氣跑完10公里。一星期過去,他說他放棄這個目標,他覺得太難了,每次跑到五六公里時,他就已經很喘氣,跑不動。

他問我們:「我是不是太高估自己了?」

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原因,例如:「算了!我又不是想參加馬拉松!」、「其實上了一天學也是挺累的,我覺得應該要休息!」等等的話。

最後聽完他一番的「自白」,我們心裏估量了一下,覺得這個目標,他有能力完成的。我們這樣鼓勵他,家長可以參考一下:

「我想如果沒有持續的體能訓練,你當然會覺得一口氣跑10公里很難。」 — 同理學生的掙扎
「但看得出來你很想突破自己,我覺得可以嘗試啊!」– 肯定學生的良好動機
「10公里是你最終的目標,但在這最終目標之前,你可以有小目標的。」 — 引導學生思考「一口氣完成」以外的方法
「分階段完成,你會看見自己一直在進步的。」– 讓學生產生「我可以更好」的期待

一個月後,他就傳來以下的圖片:

目標設定-跑步10km

看吧!這就是目標設定的力量!

我們要懂得循序漸進,分階段地實行,讓孩子知道目標是可以達到(achievable) 的,並透過每一次的小成功,來激勵自己繼續進步。

最後,我們問學生,你怎麼獎勵自己完成目標?他說:「我買了超大杯的珍珠奶茶來慶祝我這個『創舉』呢。那杯的珍珠奶茶,好像特別好喝呢!」

原則四:有時孩子會眼高手低,這時家長就可以從中引導,協助孩子調整。

曾經有個家長分享說:「這明明是孩子自己訂下的目標,當我要求他完成的時候,他就拖延。然後未完成的事一直累積,最後就怪我一直嘮叨他,嫌我煩!他這樣不遵守自己的承諾,該怎麼辦?」

家長應該也遇到,當孩子心情好的時候,都是「沒問題先生」(Yes-man);心情不好的時候,誰都是「壞人」,有時候還會一下子推翻自己所說的話,甚至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會給自己訂立目標,卻有時候他們沒有拿捏好自己的狀態和步伐,訂目標時太過興高采烈,心頭太高,最後發現原來難以做到時,家長此時就需要發揮啟導者的角色。

家長要掌握「2A」原則:

  1. 肯定(Assurance):
    家長記得要肯定孩子內心的動機。你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肯定想把自己的事做好,你會自己訂立目標,安排自己的事情,我(爸媽)很欣賞!」

  2. 調整(Adjustment):
    按孩子所訂立目標的方向和內容,從中看看那些是可取的,提出你的建議和方法不可取的,也要告訴孩子為甚麼不可取,引導孩子想想,會不會換了別的做法可能會更好。

延伸閱讀:【訂立目標要夠SMART,協助子女講得出做得到】

如果家長能夠肯定孩子有良好動機,他對你之後提出的建議和方法就會比較聽進去。相反,如果我們一開始沒有看見孩子訂立目標的初心,只不斷聚焦在目標是否合理、有建設性、可行性時,既錯失了與孩子對話的機會,也會讓孩子覺得訂立目標是件讓人挫敗的事。

所以,不想讓孩子總是對「訂立目標」這回事採取不置可否的態度,我們就要好好掌握以上四種原則,協助孩子「講得出做得到」。

推薦書籍

Shopping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