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幼兒教育學系於2月19至22日期間,透過社交平台收集了6,702位幼稚園及小學家長,了解他們的子女在停課期間,在學習及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情況、父母面對的困難及所需的支援。調查發現,有70%的家長認為子女在家學習時欠缺專注或興趣。
父母應如何協助孩子保持學習的專注力呢?跟大家分享幾個原則,希望成為父母的祝福。
學習法則(一):學習需要蘊釀期
父母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當遇到一個「複雜」的難題,思考了很久,還是想不到解決方法。但當放鬆一下心情,或者暫且放下做其他事項時,然後回頭再想,又會突然想到一個處理的辦法。
學習亦是一樣。如果孩子一整天下來的活動,只是不斷處理學校功課,或者網上學習,而沒有其他活動去稍作平衡的話,大腦沒有時間消化和沉澱學習過的東西,這樣反而降低孩子的學習效能。當人的精神開始疲累時,自然專注力亦會下降。
延伸閱讀:【善用讀書四大週期,提升學習效能】
學習法則(二):保護孩子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影響孩子專注力其中一個因素。持久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內在動機,父母要協助孩子正確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例如:孩子做了10條題目,你發現有一兩條出錯,這可能是孩子粗心大意,你可以邀請孩子嘗試自己找出那些題目作改正,避免太早為孩子的學習狀況下判斷,同時鼓勵和讚賞每一次的小進步,這樣孩子才會對學習產生希望感和興趣。
教養短片:【家長講座精華】子女學習欠動力,父母該如何入手?│Tommy Chan資深生命教育工作者
學習法則(三):了解孩子的學習模式
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不同。有些孩子是知識推動型,喜歡學習新事物,在過程中他會產生滿足感;有些孩子是學習自主型,他們能自己尋找適合的學習方法,如果強行要求他們跟從某種學習方法,反而會降低他們學習的興趣;有些孩子是關係推動型,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他感覺自己存在本身比成績或學習進度更重要時,這種孩子會因為強烈地感受到愛和接納而產生學習動力。
學習法則(四):配合孩子的學習型態
孩子對學習欠專注或興趣,可能是現行的學習方法,未能配合孩子的性情。父母可以多留意孩子學習型態,善用不用的學習方法協助孩子鞏固知識。學習型態主要分3種: 視覺型、聽覺型和動態型。
視覺型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圖像、圖表去協助孩子學習;聽覺型的孩子,父母可以邀請孩子當老師,讓他重覆一次教學內容;動覺型的孩子,父母可以進行角色扮演,製造情景,讓孩子從「動」中學習。
停課不停學,陪伴孩子在家學習的確是一種挑戰。但我們只要把這段時間運用得宜,保持學習、玩樂、生活作息和飲食的平衡,自然也有助孩子的學習效能。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