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你聽懂孩子的心聲嗎?

踏入七月,對小學的父母來說,其中一件大事就是升中派位了。

剛看到網上一篇文章,是由聖公會基德小學劉強校長撰寫的專欄

延伸閱讀:【校長專欄】小六學生寫信向校長剖白內心 壓力非來自學習而是家長的期望

裏面提到,有位小六的學生,寫了封信給劉校長,想跟他聊聊有關學生壓力。短短300多字的內容,學生表達了自己對於學習壓力的看法,以及他希望校長可以幫忙轉達自己的心聲給家長們。

看了學生寫給校長的信以後,不但欣賞他的勇氣,而且心裏覺得很感動。

我看見的不只是學生勇於表達自己對壓力和選校的想法,還有他渴望經歷一種坦誠卻不被誤解的溝通和交流,渴望經歷一種深度被明白和看見。

藉著「給校長的信」,小編覺得他在向我們傳遞一份愛的邀請。

其實,這些愛的邀請,常常存在於親子關係當中。孩子會透過不同的途徑,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告知父母他們心裏的想法和感受。

然而,在我們多年的生命教育經驗中,我們留意到大部份的孩子(尤其是年紀越小的孩子),很多都不懂得健康表達自己,所以吐露心聲的方式有時會讓別人有所誤解。

例如,有些孩子表達自己時,看起來就像是在「駁嘴」、「不聽話」、「反叛」等等;有些孩子則會以「控訴」、「不合作」、「搞對抗」的形式表露心聲;有些孩子則會表現到自己「不在乎」、「不著緊」、「不關我事」等等。

這些外在看起來是「負面」、「消極」的表現,讓家長感覺孩子既不懂事,又不懂自己的愛和付出,以致親子關係有時出現很多角力和張力。

但是,當我們不用這些「負面標籤」來解讀孩子的心聲時,往往就能聽到他們更深層和內在的心聲。這些心聲正正反映孩子的需要,而孩子這些需要是最想被大人聽懂的。

在這裏分享一次和高小學生的對話,希望讓家長更明白如何聽懂孩子的心聲,接收孩子愛的邀請。

那一次我們問及他來年升中的準備,以及上學期讀書和考試情況。他瞬間反應很大,說:「我真係唔中意讀書,讀書好悶!中、英、數都好差!」

表面看來,孩子好像在控訴讀書很悶,沒有意義,只看自己喜不喜歡,卻不明白讀書的重要性;知道自己中、英、數都好差,卻好像一點想改進的動力都沒有。

的確,我們可以這樣解讀。但實際上,他想表達的是一種挫敗感和對自己的失望。而他正正是發出一份愛的邀請──邀請我們走進他的世界裏,聽聽他那顆無力的心,聽聽他為甚麼「唔中意讀書」,了解他為甚麼一談起讀書,就如此大反應。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批評、責備,或者帶有很多失望、不滿的情緒與他溝通,最後的收場,大多都是不愉快的。

而親子關係也在這些不愉快的互動當中,產生了很多的誤解和縫隙,令父母和孩子明明有著深厚的愛,卻不得不背道而馳,越走越遠。

這不是很可惜嗎?

事實上,愛有很多面向。只是有些愛讓人喘不過氣,也有些愛讓人如沐春風。

在親子關係裏,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共同學習和摸索彼此「愛的語言」,觀察和了解彼此是如何表達愛、接收愛,以致我們能用彼此感受愛的方式,來回應彼此愛的邀請,拉近親子間心的距離。

就如劉校長在專欄中提到:「父母望子成龍,或把自己的願望套在孩子身上,是最正常不過了。盼望小孩知道,父母的期望、著緊,正正是愛的流露。只是,愛的表達和方式,很多時被賦予的父母身份遮蔽,不盡符合被愛者接收的頻道。要了解子女怎樣才感受到被愛,最重要還是觀察、溝通和適時的放下。」

很快就到升中派位結果公布的日子。升中派位正好是一個場景,讓你和你的孩子練習如何真誠健康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像那位小六學生寫給校長的心聲一樣。

同時也可以練習如何接收孩子愛的邀請,與心連結,讓你能聽見孩子那些深層的感受和需要。

最後,想分享曾經在網絡上看過的一句話,叫「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也是愛的其中一種方式,只要有你陪伴,孩子就可以跨越不同的挑戰。

祝福你和你的孩子在這次升中派位的過程中,可以留下美好的回憶和體驗,讓孩子知道即使面對任何境況,他都不用怕,因為有爸爸媽媽在他身旁,陪伴他走過成長的春夏秋冬。

推薦書籍

Shopping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