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和大家分享,最近遇到的一件暖心事。
這幾個月有幸得到不同學校和機構的邀約,舉辦家長講座和學生工作坊,實在十分感激他們的信任。連續有幾星期,在天還未亮的情形之下出發,港九新界都走遍,雖然身體好疲累,但心靈卻是滿足快樂的。
有一次,在完成連續3小時的學生工作坊後,就要趕緊回到上環,吃個午餐,然後再回到中心上課。那天,身體有點不適,所以當天完成早上的工作後,身體特別疲累,也沒有甚麼胃口。
但我還有兩節課要上,不想吃也得吃一點。我走進一間日式店舖,點了一份午餐定食,只記得盤上那碟小黃薑,我一片一片把它配搭在食物裏,好讓我容易把盤子上的食物吃下去。
我一邊吃,一邊讓腦袋放空一下,突然我看到店員將一碟新添的小黃薑放在我的盤子上。
那一刻,沒有說出口的需要(可能連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需要)能被看見,心裏感覺到滿滿的暖意。
我對那位店員點了點頭,謝謝他的細心看顧和關心。
關心就是體貼對方的需要和狀態
其實,這種簡單的關心,都可以在親子關係中活現出來。有時候,孩子會把自己的需要藏在心裏,特別是那些開始長成青少年或成人模樣的孩子。
那些沒說出口的需要,也許他們說出來會覺得尷尬、不自在;也可能覺得這沒甚麼好說,我自己也能處理得好;也有可能他們不知道要怎麼表達出來,有時又會覺得說出來以後,可能會被誤解,在不想聽大道理的情況下,也就把這些需要藏起來。
有一次跟一位女孩子聊天。
她談到最近剛畢業,正在找工作。剛巧有兩間公司都想聘請她,她心裏感覺很掙扎。一個職位工作時數較長,薪金相對較低,但她感覺自己應該比較容易適應,可是她不知道父母會怎樣想;另一個職位是大公司,薪金雖然較高,但競爭和壓力也挺大,她自己比較內向,擔心自己不懂得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
她告訴我那一次混亂心緒的歷程:「在接到大公司的電話後,我心裏很沒底,但又好像心裏已經有了答案似的,反正就是很混亂。當下想打電話給媽媽,心裏想問意見,但其實…也不一定要問。我害怕她又長篇大論說教一番,因為我找工作也找了好一段日子了…」
後來,女孩子鼓起勇氣,打電話給媽媽,說了她的掙扎。
媽媽說:「Errrr…我也不知道怎樣選擇才好,好像是大公司前途比較好。不過,你自己決定吧!你哪份工作想做,就做那份吧。」
女孩子說,她聽到媽媽的回應,頓時心頭鬆了一大口氣。因為以前媽媽肯定會跟她分析一大堆,然後強烈地說出一大堆「個人意見」,而且媽媽還常常邊說邊皺眉,覺得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看到媽媽這個樣子,她心裏會更害怕,更不敢再說下去了。
這一次,媽媽竟然聽完她的掙扎,還給她選擇的空間。她說很感謝媽媽那次的反應,因為自己已經身處掙扎裏,如果再聽她一大堆的想法和意見,她應該會很崩潰。
那一刻,女孩子說,覺得自己的心好被擁抱。
混亂的情緒好像被接住了,女孩子內心就變得更有空間去思索自己的選擇。雖然最後兩間公司她都沒有選,但是她卻找到另一份心儀的工作。
不再出於自己恐懼的關心 更有效力
父母們,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當孩子遇到困難、問題或壓力,只要將自己所知道的、所懂得的、所經歷的告訴和分享給孩子,提供解決方法,這就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是關心和緊張他們的。
可是有時候,當孩子不願意接收我們的好意,可能因為害怕、羞愧、不安等,而呈現一些防禦機制的反應,例如駁嘴、不耐煩等,這讓我們內心跟著產生一種不安頓的感覺,自己也會突然焦慮起來。
出於對父母的關心,當看見父母為自己的事情或反應感到焦慮時,有時孩子也會想,還是不要說好了。
慢慢地,大家都不知道該怎樣對話才好,生怕一不小心,又觸動彼此的痛點。
事實上,關心可以有很多形式呈現。對於步入青少年階段的孩子來說,「留白」有時候比長篇大論更好。或者,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心疼孩子的笑容等,這些非語言的訊息,有時確實是「無聲勝有聲」。
特別的是,當我們對孩子的關心,不再出於自己內心的恐懼、擔憂、不安全感、內疚等情緒時,親子間很多的角力和衝突便得以紓緩,父母和孩子就更容易進入與心結連的狀態。
而網絡世代的孩子,最不缺的就是解決方法,卻最渴想能夠與他們親近的人,有種心的交流。面對未來世界各種不確定性,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有心有力、有真實盼望的父母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仍能勇敢探索,尋找他們能翱翔的天空。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