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們跟家長聊起孩子的上課情況。
家長聽完後,說:「我真的覺得他現在很有問題。孩子最近發生了很多事情,讓我備受打擊,我很擔心如果我再不管束一下,他不知道會變成甚麼樣。」
「而且快考試了,卻不見他溫習,一直在看手機。他都不知道自己退步了多少,一點責任心都沒有,這是他自己的事,我提醒他,他還不耐煩……」
「還有就是孩子越來越會搞對抗了。明明我已經生氣極了,他還一副嘻皮笑臉的嘴臉,我看著就更生氣。開口罵他,他就跑回自己房間,整天不出來……」
家長一邊說著孩子的事,眉宇夾緊,我們看著很是心酸,也為家長感到心痛。長久積累下來的焦慮和擔憂,讓他把孩子所有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攬,他希望自己盡量參與孩子的事情,減低他走彎路的機會。這些責任就像一塊沉重的石頭一樣,壓在家長的心中,讓他喘不過氣。
我們說:「這段日子很辛苦吧!你那麼的盡心竭力,孩子對你的付出,卻好像沒有甚麼感覺。」然後我們握緊家長的手,家長的眼淚就滑了下來。
辛苦,來自於心力的消耗。累積的焦慮和擔憂,讓家長本能反應地把焦點一直放在孩子的問題,希望處理了孩子的問題,情況就會變好。可是,當我們抓得越緊,我們只會更緊張、焦慮和擔憂。而孩子也因為感受到家長的焦慮和擔憂,孩子的心也會隨著家長的情緒,起伏不定,行為和情緒脫序的狀況就會更多。
很多次我們跟家長談到最後,家長都會問:「那我應該怎麼做?」而我們總會鼓勵家長:「你需要照顧好自己,穩住自己,才能有心有力處理孩子成長中不同的狀況。」
給家長一些教養孩子的方法不困難,困難的是讓家長把焦點移離孩子的問題,重新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很多家長習慣一直付出,把所有的愛、時間、資源投放在孩子的身上,卻忘了有時候,好好地愛自己和照顧自己,也是愛孩子的其中一種方式。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