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放晴的星期六下午,我一如以往的在課室裡等著我的學生們。最後一個男生到了,我看看手錶,他遲了幾分鐘,我心想他會不會像過往一樣,說到遲到的原因,都會說一大堆抱怨他媽媽的話呢?
可是,那天的他有點不一樣,總是板起臉的他,卻帶起微笑和輕鬆的步伐,也沒有特別說甚麼原因,就輕輕地說了一聲「不好意思」。
開始上課了,我們大夥一起玩專注力訓練的活動,我觀察這男生的變化:
少了說取笑同學的話;
少了說無聊無益,只為取得注意的話;
少了說抱怨同學的話;
沒有說抱怨媽媽的話……
在最後活動解說的時候,就連他的同學都說:「我欣賞他今天少了說一些嘲笑人的話。」連一個跟他同齡的孩子都有同樣的發現。
課後,有一段跟他媽媽傾談的時間。起初,媽媽聽到孩子今天的表現都顯得驚訝。後來,細問之後,我發現先改變的,不是孩子,原來是媽媽。媽媽有甚麼改變呢?
多了問孩子的感受,而不只是討論事件;
多了讚賞孩子過程中的努力,而不只是表現;
多了在大家憤怒的時候暫停對話;
在一次吵架中,跟對方說了「對不起」……
孩子的情感需求,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被填充,心稍安穩下來,就少了用「攻擊別人的說話」來吸引別人的關注。當刻,我感到媽媽無條件付出的心,就像雨後放晴的天空般美麗。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