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啟導】一句「失敗乃是成功之母」真能激勵孩子勇於嘗試?

當孩子面對失敗時,你會如何鼓勵他?是告訴他「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大道理,還是給予他不同的方法,讓他再嘗試?

說起失敗,有一次課堂,我們跟學生分享了一個《被繩子拴住的大象》的故事。

有一頭小象的後腳被繩子拴住,因牠還小無力掙脫,自此相信自己永遠都走不到。到他長大了,力量該足夠有餘,但牠依舊站在原處。

自我設限

你知道為甚麼嗎?因為困著牠的不是那條繩子,而是牠的想法。 

我問學生們:「拴住你的繩子是甚麼?或者換個角度,當你想嘗試或改變時,使你卻步的是甚麼?」
一個學生答:「我覺得失敗既機率太高,我會睇定啲先。」
我鼓勵學生:「好好,你意識到自己心裡的說話。那通常在甚麼情況會有這樣的想法?」
學生說:「例如與同學一齊做project,我會等其他人先講,然後就按他們的方法做。」

也許,當聽到孩子這樣說,我們會很想糾正他,我們會想告訴他:「別人的方法也不一定是好的,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吧!不要甚麼都無所謂,試一試!」但通常這樣的回應,孩子接下來可能就會敷衍應你一句,又或者立刻採取防禦態度,說:「我沒有甚麼想法,別人的方法OK啦!隨便!」

其實,想要好好跟孩子傾談,讓孩子了解自己,繼而把父母的話聽進心裏,關鍵是我們不要帶著判斷和一堆「理所當然」,而是要像剝開洋蔥似的,一層一層地進深。

我問:「雖然如此,但你的心裏也是有想法的,對嗎?」學生點頭。
我再問:「那是甚麼原因,讓你的心裏有想法,卻沒有提出來?」

學生告訴我,原來他曾有一些經歷,如果他先提出意見,讓大家跟著做,結果都沒有預期好,他因而感到愧疚。因為這種愧疚,即便同學們沒有責怪他的意思,他也不願意經歷這種的「不舒服感」。久而久之,他下意識跟自己定下一個原則──不主動說意見。

其實孩子心裡很清楚,這並不是一個最好的習慣,但他未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失敗。

這個時候,我肯定孩子:「你已經成長了、進步了不少,你可以相信自己更多。而且,你不需要要求自己馬上就改變,從你感到較自在和能掌握的環境開始。從10次有1次主動,到10次有2次……

我們常常在孩子跌倒或面對挫敗時,告訴他們:「失敗乃是成功之母。」,希望透過這些勉勵的話,來鼓勵孩子勇敢嘗試,做得更好。但當孩子在他經歷的當中,沒有正面的經驗來支持時,他是難以產生共鳴,以致孩子常常出現「有心無力」的情況。

我們相信,羅馬不是一天建造的。孩子需要一點一滴,透過每一步的實踐來累積「成功經驗」。我們要協助孩子,如何把困難轉變成自己「可以掌控」的程度裏,再讓孩子在過程中,慢慢擴展他的盛載力,逐步掙脫他的繩子,發現自己潛在的力量。

推薦書籍

Shopping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