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不報憂」也會是你孩子的其中一個寫照嗎?我班中的一個學生,是一個很喜歡說話的孩子,常常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而他的回應往往都是十分正面的。
「你喜歡數學嗎?」
「喜歡。我數學的分數很高。」
「你會與朋友意見不合嗎?」
「不會。他們都被我說服。」
「你試過忘記做功課嗎?」
「沒有。我很快就能完成。」
可是,我們從他爸爸媽媽口中知道,真實的情況不盡如此。我們發現這孩子不自覺只會將自己認為「好」的一面說出來;他認為「不好的」、「是壞的」就會隱藏起來,甚至為此撒謊。
這關乎孩子的自信心,一份對自我形象和別人心中形象的自信心。「如果我不夠好,別人會接納我嗎?」通常他們內心的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他們只願意承認自己正面的特質。他們深怕,萬一別人知道我的「不好」,會有甚麼負面的反應?
在一次課堂上,跟他聊天時談到:「你最近功課如何了?會有困難嗎?」正當他想立即回應之際,我叫了他的名字,續說:「我知道你很努力,你要知道,無論你的表現是如何,好或不好,我都會慢慢聆聽。」他突然合上了口,點了一下頭說:「我昨天欠交了一份功課。」我平和地說:「是喔,是忘記了,還是不會做呢?」然後,這孩子真誠地把事情的始末與我分享。
我們以為孩子一定知道,我們愛他是無條件的。但,當大家都忙於處理生活上的大小事情時,我們都有點迷失,頓然對自己的價值存有疑惑。有時,愛是要說出來的,找個時機,跟孩子說:「你無論如何,我都愛你,接納你。」讓孩子在迷失時,能抓住羅盤,穩定方向,勇敢前行。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