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實例】孩子課金打機,控制不到?

最近,班上有位學生很喜歡說自己「不正常」。

我問:「為甚麼你說自己『不正常』啊?」
他說:「最近我常常做了一些瘋狂的事。我差不多『課金』了一千元去買遊戲裏的武器。」

說到這裏,他停頓了一下,眼睛直視著我。

我打趣地說:「哇!那還真不少呢!」
「對啊!以前我的朋友叫我買武器,那時用了差不多一百元,我還嫌貴。」
「所以你看見自己這樣就覺得很不正常。是不是有種控制不到的感覺?

學生點了點頭,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尷尬的氣氛。

我接著說:「你意識到這樣的情況,我覺得很好!」

學生的身體突然僵直了一下。

我續道:「我說『很好』不是指你花這麼多錢在買武器上,而是我聽到你的心──你覺得這樣有問題,並且渴望改變這個行為。

很多我們認為是「問題」的情況或行為,孩子或許心裏同樣有此感受。可能你會疑惑,如果孩子認為這是個「問題」的話,就應該立刻停止這樣不妥的行為。怎麼還繼續做這樣的行為呢?這難道不是「不知錯」嗎?

因為孩子「控制不到」。

「控制不到」某程度上代表學生在購買武器的過程裏,得到了某些好處。這些好處,可能是他在享用遊戲裏的武器時,經歷到一些在現實世界未能滿足的情感,而這就成為了他持續做這樣行為的原因。

在心理學上,這樣的情況稱為「轉移」(displacement)

所以,過程中即使他理智上知道花一千元去買武器是瘋狂的行為,可他還是「控制不到」。

課堂上我也跟他解釋了以上的原理,但我並沒有要求他立刻停止這樣的行為。不是我同意他花錢購買虛擬武器,而是我想引導他去思考──當他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行為,也渴望想去改變時,我們要探索並理解自己背後的動機,這才能有效改善狀況。

最後,我告訴學生:「沒關係,我們慢慢來,不要急。我邀請你回去思考一下,到底這個過程讓你產生甚麼感覺,而這樣感覺在現實世界裏,是如何不被滿足。我們就從這裏開始,好嗎?」

這樣的過程,看似沒有立刻解決學生面對的問題。但是,我們卻能夠保持對話的空間,這樣我們才能掌握學生的狀態,適時地提出建議和指導。

推薦書籍

Shopping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