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孩子常常「叫極都唔郁」,如何培養孩子主動性及責任感?

父母們,你的孩子有以下這種情況嗎?

「我的孩子很懶,平日叫他去沖涼、刷牙、食飯、出門口,叫十多次也沒有反應,動作又慢吞吞,常常要催促,每次都要鬧才會去做!」

「每朝返學好似打仗咁,由起身到出門口,每件事都拖拖拉拉,毫不合作。」

「曾實行獎罰制度,有得獎小朋友就會好開心,但罰的時候就會發脾氣,情緒大。」

父母的指示和教導 孩子收到嗎?

對於孩子的「無反應」、「慢吞吞」,你的回應方式是怎樣的?

為甚麼孩子常常叫不動,欠責任感?

有時候,孩子「叫極都唔郁」,是因為有時孩子在接收指令時,感覺「唔想做」、「唔知點做」而產生一些壓力,而累積了過多的壓力之下,孩子會不自覺開啟「逃避」的自我防禦機制,把感官關起來。

而且,有時我們急起來,也會帶著很多不穩定的情緒,而當我們用上述的方式去與孩子溝通時,很多孩子接收的並不是「我要做的事」,而是「父母的情緒」。

教養短片:【為甚麼孩子常常「叫極都唔郁」?│EDIT Workshop爸媽教養頻道】

所以,我們要檢視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讓孩子的耳朵打開,並且能夠接收到我們想傳遞的訊息。以下有幾種讓孩子「開耳朵switch ON」的溝通模式,與父母分享:

如何讓孩子把教導聽進心裏

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要協助孩子培養主動性和責任感,父母除了留意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外,我們也要協助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包括自己的學習和娛樂的時間安排、活動日程等,透過規劃、商討、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和各項安排,也能培養孩子更加主動及有責任感。

但父母也許會有點擔心,如果放手讓他們自己作安排和規劃,可能一整天下來,孩子甚麼也沒有做,或者只做自己喜歡的事,那怎麼辦呢?

這裏有6個教養建議,讓父母可以協助孩子,循序漸進地讓孩子為自己的負責:

  • 由放學後的作息時間表開始,邀請孩子一起規劃恆常時間表
  • 合理的範圍內讓孩子作決定,並協定未能完成責任時的後果;
  • 讓孩子明白甚麼是他們的責任,該是孩子要做的事,盡量不要插手或過度介入;
  • 商討實行時不同的可行方法,並將目標拆細,提升成功感,讓孩子感覺容易做到,減少抗拒;
  • 如過程中孩子感到困難,或未能做到,可與孩子再作檢討及調整
  • 如實行的方法或安排是共同協商而來,例如父母想稍作改動已訂定的時間表,父母可與孩子商量,讓他們想想如何安排事情的優先次序

羅馬不是一天建造的。孩子若要培養主動性和責任感,父母要持守界線,讓孩子他能做到的事自己做,並且孩子要有份參與,逐步擴展他的參與程度,過程中父母提供適當的協助,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主動自發、積極上進的孩子。

教養短片:【如何培養孩子主動性和責任感│EDIT Workshop爸媽教養頻道】

推薦書籍

Shopping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