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從孩子的身上,你看見小時候的自己嗎?

有一天,偶爾談起智軒的情況,他的媽媽問我:「你覺得…孩子在我面前真情流露的日子還有多久呢?」

我問:「怎麼今天這麼感慨呢?」

她告訴我,昨晚在家催促著孩子們去洗澡和刷牙。怎料一分鐘後,智軒脫光了衣服,一絲不掛地在一家人面前跳起舞來,看到他「光脫脫」的模樣,大家都笑了起來。

智軒媽媽當然沒他那麼好氣,卻又覺得智軒的行為很可愛。她笑著說:「我小聲地跟他說快點進洗手間,不要冷著!是不是想要看醫生吃藥啊?然後他就跑進洗手間去。我就想他怎麼這人傻乎乎的,真的拿他沒辦法。」

後來丈夫在睡前跟她說了一番話:「不知道孩子這樣傻乎乎的時間,還有多久呢?不知道他長大以後,還記不記得自己做的這些傻事,哈哈!還真想留住這些時刻,剛才應該拍下來,哈哈!」

她說:「很少聽到丈夫說這麼有情感的話。這番話,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我。」

原來,智軒媽媽每當聽到其他人對孩子的讚賞,心裏很欣慰卻又有點矛盾。因為智軒就像她小時候一樣,凡是處於家裏之外的環境,總是特別乖巧,有時又顯得有些拘謹。但回到家裏,卻是另一個模樣──會鬧脾氣,會「搗蛋」,說無聊笑話…..

智軒媽媽說,她很怕孩子只是不斷應付環境轉變,滿足別人的要求,卻不敢做自己,甚至慢慢地忘了小時候那個真實呈現自己的模樣。

我問:「那你覺得小時候的你是怎樣的?」

智軒媽媽說:「我都不太記得了!我只記得跟父母的互動不是太愉快,例如:

給父母看九十多分的試卷,他們卻責罵我為何不是一百分;
給爸爸親手做了一份生日禮物,禮物卻被掉進垃圾桶裡;
很多次想開口關心媽媽,就立即被喝止:『給我閉咀!甚麼都不要問!』
晚上會被父母的爭吵聲驚醒,有時會聽到他們吵架是因為我…」

我說:「所以小時候的你,害怕被人責罵,不喜歡被人誤解,感覺如果做自己的話,別人不願意接納我,心中總是害怕自己就是父母煩惱的源頭,也累積了很多表達不到的感受。」

智軒媽媽點了頭:「對!我變得在父母面前有所保留,不敢顯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每逢想開口說話前,心裡就會跟自己說要小心一點,可以不說就不說。所以,我通常都是一個聆聽者,很專心地聽別人說話,但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裡。」

我說:「你現在已經不像小時候的你呢。那麼,長大後的你,是經歷了甚麼讓你跟小時候的你,不再一樣呢?

智軒媽媽想了想,說:「可能是我在中學和大學裡都遇到不少的好同伴吧!他們都很耐心地等待我去回應,我才慢慢發現自己的意見是有用的。我能體察別人的心情,我的說話帶著正面的力量,而不是為別人帶來負擔。慢慢地,我在他們面前,感到安心和自在,即使有時候做了一些事,看起來不像『好學生』,我也覺得沒有這麼大的負擔了。」

父母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故事,當中有美好的回憶,也有不願回首的往事。不論你是意識還是不意識,它都在塑造和影響我們的一生。

而孩子的出現,卻是為人父母最大的禮物。

有時候他們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小時候的自己,讓我們重新了解自己的成長,讓我們重新浮起自己那些遺望已久的內在需要和渴望。在重訪的過程中,當這成長的風風雨雨被看見、被療癒,它就成為了我們與孩子互動中的祝福,因為我們不再讓生命中未了結的帳(unfinished business)影響我們,讓傷痛不再代傳。

後來,智軒媽媽告訴我,她開始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智軒。

智軒的直率和天真,因為他相信父母會接納他最真實、放鬆的一面;

當智軒有負面情緒時,她願意接納智軒也有他的真實感受,內在也好像多了一份耐性,願意慢慢地指引他看待事情的方向;

當智軒有時在不合適的時間中,「打爛沙盆璺到㞘」,那是因為智軒深信媽媽會為他解決疑難,但同時她亦學會了適時表達自己的難處;

當智軒有時放學後,總要三催四請,有時又「叫極唔郁」,有時甚至會扭計撒嬌,她會簡單關心和問候他,因為她知道智軒渴望經歷簡單真實的愛。

願每位父母都能看見孩子真情流露的一面,同時也讓孩子能夠經歷真情流露、有血有肉、有溫度的你。

推薦書籍

Shopping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