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上次提到我們在課堂上,做了一個小小的解難任務,就是要用飲管製作一個離地5厘米的支架,並且能夠穩固地盛載數個乒乓球。
我們在這個活動中觀察到兩種不同推動力來源的孩子,在面對這個小任務時的反應。上次分享了樂仔這位「鼓勵推動型」的孩子,要如何與他相處。
今天,跟大家分享另一位學生晴晴,她是屬於「目標推動型」的孩子。
當晴晴發現,原來想像時很容易,做起來卻很困難時,她沒有像樂仔一樣停下手來,反而不斷地自言自語,心急萬分。
我看著她手忙腳亂,我就問她:「怎麼樣?進度如何啊?」
晴晴沒有回應我,只是不斷左弄右弄,弄不到的時候,就嘴裏唸著「啊…」、「為甚麼!為甚麼!」、「oh no…」。
我看著她,哭笑不得,又很欣賞她的堅毅,願意不斷嘗試,只是她沒有靜下心來,讓自己騰出一些空間,好好地想一想,到底該從哪個部份開始出發,或沒有嘗試留意到底哪個地方出了問題。
當我進一步想協助她或者提出意見時,她的反應就很抗拒,說:「不要說,不要說!我自己做就可以!」
我接著說:「那好吧!你再嘗試一下,要是需要提示可以告訴我喔!」
她說:「啊啊啊!先不要,你不要說!」
過了不久,她嘴裏唸著的字詞,從「啊…」、「為甚麼!為甚麼!」、「oh no…」慢慢轉變為「喔,這樣…」、「it works it works…」。
她好像找到了如何較穩固地把飲管接駁起來。
然後,她問我:「這樣可以嗎?我這樣應該可以把所有的乒乓球都放上去呢!」
我說:「不錯喔!那你這個支架有沒有離地5厘米呢?」
她好像突然醒覺,說:「噢!我忘記了,我要量一下!好像可以吧!」
稍微量了一量後,她說:「還差一點點啊…又要重來啦!」
正當她想把整個支架拆掉重做時,我說:「等一等!我們不要心急,你先看看能不能從這邊著手,讓整個支架能抬高一點!」
她雙眼發亮,說:「噢!我知道了!」
有時候,我們會以為這類「目標推動型」的孩子比較固執,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總是堅持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做。
但從另一角度觀察,這類孩子很專注於達成目標,很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心中的所想。
但你可能會問,有時候看見孩子採用的方式不對,提醒他們的時候,他們又不愛聽,一直在錯誤的方式上打轉,不是很浪費時間,很沒有效益嗎?
像這種「目標推動型」的孩子,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不要一開始就指示他們怎樣做,或者要求孩子跟從我們的方式去做,他們不想別人立即給解決方法,因為能自己完成目標是他們得到信心的來源,而給予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去思考,他們就會通過不斷的行動來得到靈感。
那我們可以做的是甚麼呢?
就是在陪伴他們嘗試的過程中,留意一些關鍵的突破位,去給他們一些小提示;偶爾遇到他們停滯不前的時候,要給他看見出路的方向,協助他們設定具體的目標,讓他們能夠按著自己步伐,尋找自己做事的方式。
雖然這類孩子傾向是「目標推動型」,但有時候他們遇上挫敗時,內心也會有小情緒的。
所以,除了關心他們外在的成果,也要保留空間聽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讓他們感受到,無論自己成功還是失敗,他仍然是重要的、被愛的和有價值的。
這是孩子心靈健康成長的基礎,也是在面對成長的風雨中,一個很重要的養份。當孩子的內心夠堅固,不會因自己的表現上落而定義自己的價值時,他們就能展現穩固的自信心,面對挫敗時也就不容易放棄了。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