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會沉迷網絡世界,或者對學習欠缺動力,你知道這代表甚麼嗎?
我想起有一次,我們跟學生談到「網絡」如何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時,有位學生忽然語重心長起來,說:「有些坑真的不要亂入,當初我以為自己不會沉迷,但其實不然」。
這番話,讓班上的氣氛開始熱鬧起來。每個學生都有些「坑」跳了進去,有些是打機,有些是追看網路紅人的影片,有些是追星。我們一邊學習「新東西」,一邊去觀察和聆聽學生的對話,到底他們想從那些「坑」中獲取甚麼。
偶爾我們會加插一兩句提問和我們自己的想法。但最終,比起「解決沉溺行為」的表徵,我們更希望引導學生提升內在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
自我意識是甚麼?根據1972年心理學家Duval Shelley 和Wicklund Robert的說法,具有良好自我意識的人,其中一個特質,是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和行事動機。
當學生出現「欠學習動力」或「沉迷虛擬世界」的現象時,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how),而是「為甚麼」(why)。
為甚麼他喜歡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傳訊息給同學?
為甚麼他喜歡這款遊戲?
為甚麼他對於某位網絡紅人的影片這麼感興趣?
每一個「為甚麼」的背後,都反映學生的內在需要,而這正是推動著他們遊走在虛擬世界,把注意力和時間投放在那些我們認為「不重要」和「浪費時間」的事情上。
想要解決所謂的沉溺行為,或提升學習動力,我們必須要去理解這些「為甚麼」,同時要協助學生意識,到底「為甚麼」他們如此被吸引。
後來,有位學生分享說:「我記得前幾年,我花了很多時間追蹤某個藝人。我發現這是一種視線轉移,因為當我專注留意這位藝人的動向時,我就可以不用理會那些讓我煩厭和不知怎樣面對的事情,還有父母對我的要求和期望。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那時候是我的低潮時間。」
這樣真摯的分享,我們心裏很受觸動。不管我們是否認同,他那段時間是不是「低潮」,這是學生最真實的心情,而這份心情最需要有人聽懂。
我們鼓勵他:「你能夠如此清晰闡述的內心狀態,十分好!比起我們剛認識你時,其實你變了很多。人開朗了,隱藏少了,願意表達自己多了,這是正向的改變。我相信你的父母也能感受到。」
很多外在看得見的改變,都是從內在微小的轉變開始。當這些微小的轉變被看見、被聽懂的時候,改變就能持續下去。所以,我們不要模糊了焦點,一直處理外在的行為問題,這很容易讓我們跌進憂心和焦慮當中。
我們深信,當我們不急著要「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我們才會有更多空間去聽聽孩子的心情。當心被滋潤和滋養,孩子才不容易迷失於網絡和虛擬世界中,他們才更有力量適應環境轉變。
我們經常和家長分享,一個孩子會沉迷網絡世界,或者對學習欠缺動力的現象,當中可能有生理因素、環境因素或心理因素。可如果一個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重要的、有價值的、對自己仍存有盼望,內心足夠強大的時候,其實他可以超越身體的障礙,可以跨過環境的限制,也能抵禦不同的引誘和試探。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