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孩子喊悶,常常吵著要看手機平板怎麼辦?

父母們,當孩子喊悶,甚至吵著要看手機或平板,你會怎樣處理呢?

有次外出聽到有位媽媽向朋友訴苦,說孩子「成日嗌悶,嘈住要睇電話」。她一邊細說孩子的情況,一邊訴說自己內心的掙扎──如果不讓孩子看,孩子會吵很久,打斷很多日常的工作進度;但是如果給孩子看,又怕他上癮,怕對眼睛不好,真的很兩難。

我想,很多父母常常在「給與不給」之間做抉擇,真的好苦惱。

特別是全球已經踏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即自動化、人工智能(AI)、實境虛擬(VR)等急速演變的年代),我們已不能完全阻隔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和虛擬世界,而且這幾年的疫情發展下,我們的生活模式、孩子的學習模式,以至近年討論得非常熱烈的元宇宙」(metaverse)」,都是孩子將來進入職場時,會面對的工作型態轉變,這些與網絡和科技都是息息相關的。

所以,如何讓孩子對電子產品和虛擬世界能夠有足夠的抵禦能力,既不會上癮之餘,又能享受科技帶給我們的便利呢?

那麼,父母在日常互動中,就要協助孩子提升「電子產品免疫力」。而要提升「電子產品免疫力」,這跟小朋友如何認知電子產品的性質有關。

首先,很多孩子有種錯覺,覺得手機和平板最大的功用是消遣娛樂,再加上很多應用程式的設計和開發是對應我們不同的心理需要和機制,且自動化程度高,實在很容易讓孩子上癮。

例如我們現在看影片,你不需要再按任何鍵,它已經可以自動播放下一條。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些影片的長度並不長,但當一條又一條短短的影片,看它個三五七八條時,瞬間半小時、一小時就過去了。

成人尚且如此,若孩子的自制能力未完全發展成熟,當孩子一不留神,就更容易被吸引進去。

所以,父母在思考要不要讓孩子用手機或平板看影片前,準備孩子的心思意念是更重要。讓孩子有種觀念,就是這些電子產品並不是玩具箱裏的玩具,想玩就玩,而是具備一些學習用途和提升工作效能。

例如,孩子學英文時,遇到生字不明白,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用手機上網找答案,讓孩子覺得手機是學習的工具;又或者當家裏有些日常用品,需要到網上採購時,也可以邀請孩子一起處理,讓他感覺手機或平板是用來處理學習和生活事務,而非單純是一種娛樂消遣的用品。

更重要的是,我們無法阻擋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但能夠延遲便盡量延遲。當在使用這些電子產品時,最好是父母能夠陪同孩子一起使用。

這裏有兩個好處:

1. 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使用電子產品的主導權在父母手中,如果要使用必須父母陪同;

2. 使用過程中,無論是上網購物,還是因為學習原因而需要用到一些應用程式等,這裏面都有很多機會讓父母與孩子進行交流和互動,同時亦可藉著這些交流和互動,與孩子盡早做好使用電子產品的界限設定。

其次,父母要留意,我們不要把手機和平板變成獎懲工具。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為了讓孩子可以完成功課,而提出只要他快點做完功課,就可以看15分鐘影片。

短期內或許能夠推動孩子完成功課,但長遠來說,有機會造成孩子出現「討價還價」的現象,甚至有些學習狀況,如做功課不留心而常常出現「不小心錯誤」等,對孩子的學習效能會有負面的影響。

最後,孩子喊悶,當下沒有特別事情去做,或許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

有時把孩子的時間排得密密麻麻,他反而少了一種機會學習「安靜」。安靜是一種內在自我調節的能力在成長過程中,有時會遇到困難、壓力、覺得自己不在狀態,當孩子處於這些狀態中,適時放下手上的學習和工作,停下來讓自己的心靈重拾空間是十分重要的。

讓孩子透過學習與「悶」相處,發展與自己好好相處的藝術,這也是提升孩子心靈抗逆力的鍛鍊。

推薦書籍

Shopping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