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每次子女面對困難時,都是一次提升抗逆力的機會

從小教子女如何面對生命中大大小小的「困難時刻」,能協助他們提升抗逆力。

抗逆力(resilience),簡而言之,就是個體在面對困難、挑戰或逆境中,身心的復原能力和適應能力。

你的子女是否也曾試過遇到以下的「困難時刻」?例如:

  1. 剛砌好的積木被兄弟姊妹推倒了
  2. 外出後才發現忘了帶心愛的玩具車
  3. 玩遊戲 / 比賽輸了
  4. 跟朋友鬧彆扭 / 吵架
  5. 被排擠
  6. 學校派位 / 公開考試成績不理想
  7. 想入校隊但總是被拒於門外
  8. 發了很多求職電郵,但還是沒有回覆
  9. 停課後網上學習跟不上進度
  10. 沉迷打機

如果我們能夠把握這些「困難時刻」,好好教導子女如何面對生命中大大小小的困難或挫折,如何處理當中的負面情緒和思維模式時,子女從中就可以塑造更積極正向的生命態度、提升抗逆力和內在動力。

那麼,我們可以怎樣協助子女面對「困難時刻」,走出當下的困局呢?

積極聆聽  讓子女有空間疏理情緒

情緒管理一直是家長在親子教養上的熱門話題。我們經常在各大家長講座分享,要協助孩子處理情緒,有兩個原則:

原則(一):先心情後事情

兒童發展專家丹尼爾‧席格在<<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一書中提到,當孩子處於情緒當中,表示他的左右腦跟上下腦都處於分裂的狀態,除非家長能夠回應孩子右腦的情感需求,否則理性難以發揮作用。家長這種情感回應稱為「感同身受」(attunement),與我們經常和家長說的「心的結連」概念是類近的。當家長和子女經歷到「心的結連」,子女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明白時,家長往後的教導才能說進子女的心裏。

原則(二):放下批判 積極聆聽

積極聆聽(或譯作主動聆聽,active listening)在親子教養中,是現今其中一個廣泛提倡的溝通技巧,它協助我們更容易與子女的心結連,提升親子間的體諒和明白。而往往當子女處於生命大大小小的困難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情緒,例如:恐懼、擔憂、無助、憤怒等。積極聆聽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是子女訴說心情的過程中,不帶判斷和評論,接納子女當刻的情緒。

但有時候子女所說的話,確實未必完全正確,也可能帶有不少偏見或誤解。那家長怎樣回應才能讓子女感到被聆聽,而非感覺被責備、被判斷,甚至不願意跟家長對話溝通?我們總結了一些心理學家提出的回應技巧,希望能協助家長掌握積極聆聽的溝通模式,回應孩子的需要,建立互信的關係:

Active Listening Skills

釐清問題核心 發現走出困局的方向

有一次收到家長查詢課程,他提及子女學習的情況──懶散、目標感低、有時連功課也不交。平時在學校裏,面對的挫折也很多。例如子女一直很想參加某項課外活動,希望成為當中的一份子,但因表現平平,所以一直被拒諸門外,被拒絕的感覺讓子女也不好受。各方因素下,子女學習動力低,自信心又不足,再加上早前停課,多了接觸電腦和網絡,自然也多了時間打機。

延伸閱讀:沉迷網絡?學習欠動力?如何看待孩子脫序行為?

這樣看似排山倒海的問題,別說家長感到困難,子女身處當中,也是帶著很多茫然和無能為力。所以,當子女面對困難時,家長要有洞察力和分辨能力,釐清和發現問題核心,辨識子女的狀況和位置,從而讓子女看見走出困局的路線圖(roadmap)

在傾談的過程中,家長留意到,子女「打機其實打得幾好,係入面係leader(領袖)來的!」。結合家長一直描述子女面對的情況,這正正是子女其中一個核心要處理的問題:「如何面對挫敗」因為在虛擬的遊戲世界當中,他經歷到現實世界未能經歷的成功感,尤其在學習路上,可能因為未能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也可能是因為從前累積的負面歷史影響,讓子女在學習路上,出現學習動力不足的情況。

子女這樣的狀況,有數個可行的方向。由於家長和子女仍有對話的空間和時間,所以家長可以:

  1. 透過提問,讓子女意識在虛擬遊戲的世界中,他所經歷的成功感,和現實世界的關係;
  2. 讓子女正確理解自己的現況,避免落入自我設限的思維裏。例如學習成績未如理想,未必跟學習能力有關,有時是未能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有時是溫習策略有誤,或者只是未做好時間管理等;
  3. 循序漸進,將一些可行的方法或目標細拆,讓子女看見可以採取的行動(初時的門欖避免太高,先建立成功感和能力感)

但請家長謹記,對於學習動力低和內在壓力大的子女來說,我們不要一直告訴他們現在的情況有多糟,再不改善就會怎樣怎樣,也不要一開始就提出我們所有的期望或期待,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法,因為這會再加重子女的無力感,而且可達到(achievable)的感覺低,反令他們更難提起勁。

教養短片:【如何讓子女的目標,講得出又做得到?│EDIT Workshop 爸媽教養頻道】

其實,很多子女出現放棄、沉溺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失去了一種對自己、對現況的歡欣期盼(joyful expectation),在過往嘗試努力的過程中,經歷太多不如人意的結果、身旁人對他們的錯誤理解等,已耗盡他們內在的希望感。所以,家長除了分階段提供解決方案,還要多點關顧子女的心情和情緒

生命影響生命 成為子女的心靈支柱

我們在生命不同的階段,都會面對不同的「困難時刻」。特別是這段新冠肺炎(COVID-19)再度來襲的期間,我們更是面對很多突如其來的轉變。因此,我們不但要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心靈健康更是不容忽視。

心靈健康其實關乎我們整個心理狀態,當中包括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是怎樣、如何管理我們的情緒、如何處理及回應日常大大小小的困難等。而當我們增加對自己心靈健康的關注時,其實也是在幫助我們建立內在的承載力、抗逆力,以致讓我們能夠享受生命中不同的歷程

試想想,你有多久沒有停下手上的工作,好好整理或清空一下被填滿的時間表?這樣的重整有助幫你的身、心、靈「叉電」,以致當環境出現突如其來的變化時,我們可以有能力、有能量去作即時或較快的回應和處理。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一個地鐵廣告,是新生精神康復會策動的「dayday330」的行動。這個行動鼓勵人們善待自己的身、心、靈(330),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讓身、心、靈可以得到休息和「叉電」的機會。

很多家長因為對家庭、對子女都帶著濃厚的愛和責任感,以致有時候對自己也十分嚴苛,忘記了自己本身也值得被寵被愛。然而,當家長都懂得如何好好關顧自己的身、心、靈時,你就懂得如何關顧子女的身、心、靈,也就懂得在子女面對「困難時刻」時,如何陪伴和參與子女的突破和成長。

推薦書籍

Shopping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