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啟導】如何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有次見家長,媽媽說:「我想知道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但每次問他,他都只是回答我『無感受』或『不知道』。我可以如何引導孩子表達呢?」

我分享一次與孩子上堂的經驗。

這位小男生,初次見面,就感覺到他心裏其實有很多想法,只是他不會主動告訴你而已。

那他如何可以躲開旁人的「持續關心」呢?就是以一種預設的回應模式,而且是0.00001秒喔,只要是問及他個人的感受和想法時,你會覺得他連稍微思索一下的空間也沒有呈現,就直接回應你「沒有」

當下你可能會想,怎麼可能沒有想法或感受呢?

當你再追問的時候,他依然會回你「沒有」。有這種回應模式的孩子,如果他發現這個回答不能把你「耍走」,那他就只好啟動「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mode)的機制,要麼就發脾氣,要麼就轉移話題,或者藉故離開現場(小編按:年紀小的孩子,就最喜歡說,我想要去廁所)。

後來,相處了一段時日,我們還留意到他有一個「小習慣」──就是當我們按著他的回應,想要多了解一下時,他就會修正他的答案。

例如,有一次我們問他:「那下星期考試,你會有壓力嗎?」

他回答說:「都有一點。」

當我們回應說:「那你覺得在準備考試的過程裏,讓你感受到壓力的是甚麼部份?」

他想了想,然後卻說:「啊!其實沒有壓力。」

當我們留意到他有這個「小習慣」後,我們就按著他的狀態,有時接納他說「沒有想法或感受」,有時候會追問多一點,但我們會轉換一下問法,去嘗試了解和掌握他的想法和感受

藉著一次和孩子們上堂的例子,在這裏跟父母們分享一下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的小技巧。

那次請孩子們寫下他們覺得是正面的鼓勵說話,然後再請他們從中挑選一句,是他們覺得聽完之後會感到被關心或者鼓勵的說話。

後來,小男生選了一句「you are on the right track」。

我問:「你聽到這句說話時,你有甚麼感受啊?」

小男生說:「開心。」

我問:「那你開心程度有多少?1-10分。」

小男生想了想:「6分吧!」

我問:「還不錯喔!那還有4分去哪兒呢?」

小男生又再一次發揮「修正答案」的機制,說:「啊!不是,有8分!」

我說:「那也是很不錯喔!那你聽到這句話很開心,是誰在哪個情況下跟你說的呢?」

小男生說:「媽媽昨天收到成績後,跟我說的。」

我笑說:「那你聽到媽媽這樣說很開心,是因為…?」

小男生聽到這裏,他就有點疑惑地看著我。

我嘗試描述一個想法:「是因為你覺得媽媽看見了你的努力?」

小男生點了點頭。

我再跟他說:「那你很重視媽媽喔!對嗎?」

小男生又點了點頭。

積極聆聽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除了聆聽孩子說話的「表層情緒」,還有說話背後的「深層感受」

生活中我們常以「喜、怒、哀、樂」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些屬於較表層的情緒,是很多孩子較容易向父母表達的。

但是,這些表層情緒背後,其實隱藏了一些深層的感受。這些深層的感受,有時更反映了孩子的內在需要和渴望。

就像小男生一樣,雖然只是簡單回應了一句「開心」,但其實當小男生聽到媽媽的讚賞時,內心原來經歷到「被看見」── 一份來自心底對父母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他對媽媽的重視

父母們,想要讓孩子能夠辨識和意識自己的內在狀態,並且能夠健康表達出來,這當中需要一段的歷程。

在這個歷程中,我盼望讓小男生經歷一種正面的學習體驗──把自己真實內心的小感受說出來,是被接納而且被聽見的,而不需要害怕自己是不是說錯,是不是沒有說出「標準答案」而左右迴避。

所以,在解說(debriefing)的環節裏,我特意多花了一點時間,去鼓勵一下小男生,將那次的小突破成為正向的學習體驗。

我跟他說:「我覺得你今天做得很好,你剛剛有一個小突破,你知道嗎?」

小男生好像有點錯愕,低聲說了一句「下?」。

我告訴他:「我剛剛一直問你問題,你有甚麼感覺啊?」

小男生說了一句「沒感受」。

我嘗試描述一下他的狀態:「嗯,可是你剛剛在回答我的提問時,是不是覺得有點不自在?」

小男生露出一點靦腆的笑容,說:「我覺得怪怪的。」

我再問:「那你覺得怪怪的,是不是因為很少有人這樣跟你對話,而你覺得不習慣?」

小男生點了點頭。

我笑了笑,說:「可是我覺得你很棒!雖然不自在、不習慣,但我覺得你還是盡力回應我!這是今天你一個重要的突破喔!給你一個讚!」

父母們,在整個的對話中,小男生雖然話不多,也只是簡單回答我而已,但其實他已在不知不覺間,用不同的方式,慢慢學習表達自己。

有時候孩子不懂表達,或許是沒有足夠感受或狀態的詞彙,或許是不知道要用甚麼方式去形容自己的內在狀態。

這時候,我們可以:

  1. 提供一些選項:可以向孩子提供不同的情緒詞彙,或就像我們課堂的活動,請孩子寫下覺得是正面的鼓勵說話,再請他們自己選擇,協助他們嘗試表達自己。

  2. 將我們感受到的,用我們的文字或言語嘗試描述出來,例如我跟小男生說:「可是你剛剛在回答我的提問時,是不是覺得有點不自在?」。「不自在」就是其中一個用來形容自己狀態的詞語。

  3. 請孩子為當下的狀態和心情打分數,也可以請孩子用顏色、圖像等等,來嘗試表達自己不同的狀態和情感。就像小男生聽到一句正向鼓勵時,他會覺得開心,那請他給開心打個分數,你就能大概掌握他的開心程度有多高了。

其實,在孩子學習表達自己的歷程中,對話的空間很重要。

有時候我們會心急,想把握每次與孩子對話的機會,讓他練習好好如何表達自己,也好讓我們知道他們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有時候我們學習了一些溝通技巧,就想著在對話裏,把技巧好好地應用出來,以達到鼓勵、推動、管教或糾正的目的。

這些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當我們把焦點放在應對或處理這些「如何」上,把溝通變成「事情」來應對時,我們的心就少了一份空間,去聆聽孩子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話。

有次小男生的父母告訴我們,他們在反思自己與孩子的溝通中,發現自己的焦點總是放在「改正錯誤」上

每次小男生還未把話說完,父母因為聽到一些不合宜,或者錯誤的想法,他們就很快糾正他:「你這樣說是不對的!」、「你這樣想是不好的!」或者會說道理:「你不用怕失敗的,你可以從錯誤中學習……」。

久而久之,小男生很害怕說錯話,不敢在人前暢所欲言。

父母留意這個溝通模式,夫妻間就學習要慢下來,互相提醒,不急於糾正孩子的話或想要他學到甚麼道理,回復起初那份單純地想要關心孩子,想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愛的、重要的。無論如何,父母都願意在他身旁陪伴的心。

事實上,這代孩子大多都渴想與父母建立真實的關係,渴望與父母互動時,不只是被要求做不同的事情,達到不同的標準,同時也希望經歷到,一些簡單相處的小時光,沒有待辦事項,不用追趕進度,就只是單單「在一起」的感覺。

親子間如果能夠多添這些「特別時刻」(special time),這會成為孩子成長裏最珍貴的回憶親子關係也就多添一份色彩了

祝福每位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候,能夠經歷簡單的快樂和滿足,經歷關係中最自在、自然和自由的一面。

推薦書籍

Shopping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