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說起「升中」或「選校」,你會想到甚麼呢?
或許你會想到,考呈分試、開放日參觀、面試、填派位表、叩門等大大小小的事件,你也可能從孩子在高小時期,已經開始為他們作準備,因為我們都期望孩子能進到心儀的學校,開展中學的新旅程。
因此,我們都十分重視「選校」的過程,也很著緊協助孩子處理各項「升中事務」,加緊鞭策孩子在學習上或課外活動上的表現。然而,在陪伴孩子參與整個「升中」和「選校」的過程中,孩子同時會經歷例如:
- 如何面對呈分試或面試的壓力
- 如果自己不被心儀學校取錄,如何面對挫敗
- 自己對中學生涯有沒有想法
- 自己對升中學校的想法
- 對升中有甚麼期待或者擔憂,如何健康地表達
其實,孩子由小學到中學,從預備呈分試、選校、面試到取錄、新生註冊、成為中學生的第一天,這個階段他們會面對很多不同的狀況,包括面對身份的轉變、父母期待的轉變、學習模式的轉變、與相識而久的同學分離、離開熟悉的老師和學校等等,很多孩子在這些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感受,甚至有時孩子未必懂得表達出來。
所以,我們不只是陪伴孩子處理「升中及選校的事務」而已,孩子由高小的預備期到初中的適應期裡,建立穩固的「自信心」和培養「責任心」對孩子未來適應中學生活都有幫助。
延伸閱讀:【親子教養】你聽懂孩子的心聲嗎?
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父母們,如果孩子對於自己擅長的事很有信心,反之對於自己不擅長或表現未如理想的事,卻會避而不談、轉移話題,或認為那些事情是不重要的,你認為這是真正的自信心嗎?
若孩子的自信心只是隨著成功及失敗而起伏不定,從表現的好壞而決定信心的高低,那麼要維持這份自信心,孩子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但父母心裏都明白,生命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如果當事情或結果不盡如人意,甚至失敗,孩子就否定自己的能力或存在價值,父母心裏作何感想呢?
有位媽媽分享他與孩子傾談選校的事情。
她問孩子:「你心目中想讀哪間學校呢?」
孩子就問:「哪間學校最叻?」
媽媽就說:「除了『叻唔叻』,還有很多方面考慮……」
接著孩子問:「如果我考不到第一志願的學校,我是loser(失敗者)嗎?」
孩子的提問讓媽媽回顧與孩子互動,發現原來自己給了孩子一些無形的壓力。因為擔心孩子的升學和競爭力,同時也希望孩子產生學習動力,她不自覺用了「比較」的方式來「鼓勵」孩子,例如「你還欠幾多分才有機會考到第一志願的學校……」、「這間學校的人成績又好,運動又多獎,你能考入這些學校就好了……」等等。
這可以是孩子實際需要知道的狀況,但選校除了考量孩子的學科或能力表現外,孩子的性情特質與學校的文化也是其中一個考慮的因素。這是一個匹配的過程(matching process),並沒有對與錯,也無法量化。
如果選校的決定只看孩子的外在表現,當孩子在面試時遇上狀態不佳或稍有失手,就容易產生無力感,甚至對自己產生懷疑:「我都係唔得架喇!」、「原來係我唔夠其他人叻……」。
後來,媽媽告訴我們,孩子曾因成績沒有進步,有一段頗長時間都感到挫敗,如果這次考不入第一志願的學校,她擔心孩子再一次面對期望落空時,又會一蹶不振。
於是,我們建議媽媽在溝通的過程中,嘗試轉換自己的焦點──
1.「先說過程,後說結果」,先肯定孩子展現的態度,讓孩子知道父母看到他付出;
2. 將焦點放在孩子可見的進步或正向的改變上,多關心孩子心情或內在掙扎,而非常常只著眼於分析他的「問題」,或專注於需要改善或提升的地方;
3. 避免將「分數、行為表現」與「人的價值」掛勾,讓孩子感受到他們不是「製造分數的機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就以打機為例,媽媽會對孩子說:「唔好再打機啦,又話想考好啲成績?」,現在媽媽嘗試轉換焦點,留意孩子微小但正向的轉變,鼓勵孩子:「我感受到你有壓力,但我看見你仍然盡力去做,寧願少打機,溫習多些,欣賞你的付出和努力。」
父母們,孩子若因自己表現而飄忽不定,考試高分就自信滿滿,稍有失手或掌握不到就是失敗者,想逃避痛苦或放棄,這不是真正的自信心。真正的自信心,其實是無論面對甚麼環境,都能相信自己有「向上的動力」,感受到身邊的人會支持自己。
往後,當孩子收到錄取與否的消息時,就不會因為結果而判斷自己是成功或是失敗,他再去考其他學校或進入次輪篩選時,就會有較高的復原能力,信心和動力也不易被消耗了。
讓孩子有為自己的決定抱有「責任心」
「我們都有問孩子選校的看法……但是,他覺得我們不會聽他說。」父母無奈地說。孩子常說:「你決定吧!」、「我說的你一定說不好……」當請孩子表達意見時,他們卻顯得很抗拒和不耐煩。
孩子若抗拒和父母溝通自己的想法,這可算是一個訊息,反照以往我們與孩子溝通的經歷中,孩子可能感覺自己的想法沒有被聆聽,想表達的訊息被誤解。
在溝通的過程中,父母可能也不自覺地讓孩子感覺他們只能遵從,缺乏可以表達自己的空間,例如:「你聽我們講就沒錯……」、「這間學校好,我們希望你入到……」孩子會認為既然父母已經決定好,自己有甚麼想法都不重要,而不想表達自己。
有一次課堂,我請高小學生分享「你最想聽到父母說的一句話」,原來他們都渴想父母會說:「你意見是如何?我想聽你說……」他們期望父母尊重他們,特別這代孩子有一種特質,就是渴望可以有自己理解事情的空間,而不是被灌輸想法。有時他們的想法未必最符合現實的情況,但保留空間聆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與他們一起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別讓孩子以為選校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整個中學生涯最終是孩子親身去經歷的,孩子也需要意識自己的責任。
曾經有學生入中學後,他的感想竟然是:「我被爸媽欺騙了!他們說這間學校怎樣好,根本不是這一回事!」出於對學校期望的落差或適應不良,他們將責任歸給父母,感到父母為自己選錯學校。
所以,與孩子溝通時,保留多點溝通交流的空間。例如,我們可試著說:「我覺得/我認為……你又覺得點?」而不是「你一定要……」、「你不要問,直接去做就可以……」讓孩子覺得選校是自己的事,他需要參與整個過程,需要為自己負責,父母只是陪伴和協助,而不是完全交給父母決定。
讓孩子在作出選擇時,是基於擁有較充足的資訊和了解自己心之所向,孩子才會「擇我所愛,愛我所擇」。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