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情境,或許你並不陌生。
一家人在餐廳用膳。他們的小孩(看起來應該還是幼稚園生)開始吵嚷,弄東弄西,坐不住,父母一邊要求他安靜,一邊思索要點甚麼食物。突然間,孩子安靜了。
原來,父母把孩子最喜愛的物品──手機,放在他的面前。
我們明白父母背後的用意,但事實上,這一刻的安寧,將來父母面對的是各種教養上的挑戰。
第一個是父母陪伴孩子學習時,最常面對的挑戰──專注力不足。
你看過孩子在看電視/視頻或打機時,便十分專心,當轉移要他們學習、做功課或溫習時,整個人就是坐不住、動力欠奉嗎?孩子在學習上專注力不足,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因素。
其中一個後天的因素,是過早讓孩子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孩子年紀小,大腦並未完全發育完成。如果孩子日常的活動,單向地只接觸電子產品,而沒有其他如閱讀、群體活動、在大自然環境跑跑跳跳等,大腦有很多區域沒有被刺激鍛練,發展會相對遲緩,並且無法產生相應的制約作用。
當孩子經常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看視頻,或者打機,螢幕中產生的聲光及快速轉換的畫面,對於孩子未發展完成的大腦會產生感官超載,他們一下子要接收排山倒海的訊息,孩子必須高度專注,才能處理大量的訊息。
而當這些刺激一下子被移走,原本大腦快速運轉的狀態,卻不能一下子說停就停。除非有同等速度或刺激的東西讓大腦繼續維持在這狀態,否則大腦在重新調整節奏前,孩子都會處於情緒亢奮的狀態。
假若孩子從小就習慣高劑量的感官刺激,需要快速運轉的畫面來協助他們進入高度專注的狀態時,一旦孩子重回現實的步伐,需要面對靜態的學習、進行重複性、科技含量低的活動,他們便難以適應。
電子產品 是娛樂也是毒品?
接下來談談最虛耗父母心力的挑戰──情緒小孩。
為甚麼孩子進入「打機睇片」的模式,就叫不停,而且變得情緒化呢?
那又要談談我們的大腦。根據大腦自然的發展進程,是由下而上。通常最先發展是位於大腦下方的情緒腦,最後才是位於大腦上方的理性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青少年發展專家杜塔表示,負責掌管情緒的海馬體,要在18歳左右才會發育成熟,而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要在25歲左右才會發育成熟。
換句話說,大部份孩子與成人互動時,通常都是情緒運作多於理性思考,所以情緒教育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是特別重要。因為良好的情緒教育,能協助孩子發展同理心,明白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同時配合理性思維訓練和意志鍛練,孩子就較能全人地發展。
然而,網絡世代孩子面對的挑戰,是電子產品介入了這個大腦發展進程。當孩子長時間沉醉於打機或看視頻時,過量的感官刺激會促使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dopamine)。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被稱為「快樂荷爾蒙」。適量的多巴胺分泌,能幫助我們對於外界的事物產生動機,並了解這些事物對自己的重要性。同時,它在大腦獎勵機制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一個人為甚麼在完成目標時會有欣喜的感覺,是多巴胺的功勞,所以你會有種振奮愉悅的感覺,想繼續努力。相反,一個人為甚麼會對毒品上癮,原因也是這些毒品會刺激大腦釋放過量的多巴胺,產生暫時的愉悅和快感。
網絡或打機成癮的原理也是一樣。這或許我們就能明白,為甚麼孩子會「叫唔停」,一旦切斷上網線,孩子的情緒會突然失控。你無法讓一個孩子在長時間經歷高劑量的多巴胺分泌後,能立即平靜情緒,而又因為年紀越小的孩子,他們的理性的大腦還未發育完全,未能發揮制約作用,只能被「突然的不愉悅」的情緒主導了。
所以,現今的教養必須以「治未病」和「真實的關係」為核心。我們無法阻止互聯網未來的發展,也確實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已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想要協助孩子減低網絡上癮,沉迷打機,逃離虛擬世界的機會,父母需要多角度地了解,這代孩子到底在經歷甚麼,面對甚麼挑戰,好讓我們能夠從內而外,為孩子的生活和生命增添多點營養劑,降低虛擬世界和電子產品的影響。
想了解更多網絡世代的教養方向,立即觀看:<<如何與網絡世代同行(Part 1):為何這代孩子多上癮?>>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