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有一子一女的媽媽。大兒子就快升小學,小女兒來年也準備上幼稚園了。
暫停面授,讓我又再次「一個人打多幾份工」──湊仔是我、工人是我、老師是我、訓導主任是我、網絡科技專家是我,連談判專家都是我。
而且,因為我有很多時間需要在家工作,當大兒子不用上學,和小女兒同時在家的時候,這少不免會影響我的工作效率。
我還記得有一次,當我準備打開電腦,處理網上工作坊的一些教學內容時,小女兒就跑過來,然後把我當成一棵大樹,在我背上爬上爬下;大兒子又非常「健談」,不停地想要跟我聊天,問東問西,思路一直被打斷,明明幾小時能完成的工作,那次用了一整天才可以完成。
可是,這次我得悉孩子們需停課的時候,我心中就浮現了一個想法──我和孩子的心情、關係需要好好地照料。
因為我不想再常常受到「不能控制」的外在環境影響,我希望我可以好好把自己的心情照料好,也當是以身作則,讓孩子看見自己如何應對這些轉變。
所以,今次算是盡人事做了一些準備。有了前幾次的經驗,今次在家學習的設備和作息時間表一早都準備好了,也善用平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預先跟兩個孩子簡單說明一下情況,讓他們也有個心理準備。
例如上課時如果網絡突然中斷,或者接收得不是很好,老師沒有聽清楚他的回應,應該要怎樣做,盡量減少這些突發狀況帶來的影響。
但即使事前有跟孩子們說明情況,但孩子依然是孩子,他們未必能夠完全掌握現時面對的情況。
我那個準小學生的大兒子,表面看起來很快就接受現實,但從說話裡聽到他的矛盾心情:「遊樂場全部封晒,小朋友無得玩點叫係小朋友呀!」
原來他最失望的是失去了與鄰居朋友自由奔跑的時間。
我深深明白他的失望。以前我也會趁著大兒子上學後,偷空到附近公園走走,享受一下「ME Time」。
我很清楚,如果我作為父母,能夠明白孩子這樣的心情,他的情緒就能安頓下來。
我嘗試道出他的心情,並且引導大兒子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是,真是令人失望,幸好你還可以跟妹妹玩,以後你們都上學,大家都好忙,趁這機會可以很多時間在一起!」
我也會盡量避免,強調一些看起來是「安慰」的說話,但其實我沒有太多的掌握權。例如:「好快有得落街玩!」或「你快點做好功課,乖點就可以落街玩。」
孩子最看重父母的說話,如果孩子真的乖乖做好功課,然後我卻回應「現在不能去,因為外面有病菌,沒有人會落街玩」,孩子就會覺得疑惑,明明做好功課卻不能玩,久而久之就會不願意聽我的教導。
所以,我正學習如何協助孩子將焦點轉移到可控制的事情上,也藉此教導他們,面對限制時,如何將限制轉化為契機,讓他們用另一個角度看待事情。
有一次我問孩子:「在家學習,你學習的科目又多了!你知道是甚麼嗎?」
孩子的眼神既疑惑又好奇,我續說:「記得媽媽說過,自理能力很重要嗎?這次我們珍惜這個機會,我會教你煮早餐和做家務,一個人不可以只是學習好,還要學習生活上的技能。」
的確,我反思自己,平日忙碌的生活,讓我為了方便快捷,從不放心讓孩子去照料自己。我沒有給孩子足夠空間去做,但我又常常抱怨孩子甚麼都不會,其實這樣對孩子也不太公平,還把自己搞得很累。
雖然,讓孩子幫助做家務,會比自己做要花上更多時間。但是,孩子學習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很重要,我也總不能凡事幫他們做好,這樣只會讓孩子們更依賴我。
正好現在孩子不用上學,也沒有甚麼興趣班可以去,現在不啟動這個「成長項目」,待疫情過去後,很多學習和活動重啟,也很難教他們做,到時候可能我也沒有這個空間和心情。
另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孩子抱怨生活枯燥,有時候當我忙到團團轉,又要管工作的事情,又要做家務,聽到孩子「呻悶」,真是覺得他們很「欠揍」呢!這種失去耐性的心情,也源自孩子把沉悶歸究於父母身上。
所以,今次我試著教孩子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 一同設定固定的生活作息表,越仔細和具體越好,請孩子自己跟著作事,不要常常問父母下一刻該做甚麼;
- 我跟孩子一起製作了「樂子清單」,讓他發揮創意,列出一切可以進行的活動,除了學習,還有運動、家務、玩樂、藝術等等,教他們在空閒時自己在清單中找出樂子。

我家孩子用了雪條棍製作「樂子抽獎筒」,如運動類,我們寫上了來回跑20次、開合跳50次、足球射門50次等等,讓他要做運動前先來抽獎一下。
可是,總有些時候,孩子們依然會需要我的關注、陪伴和幫忙,如果有時候沒有回應這些需要,他們就好像內置勘測器一樣,總在你最忙、最亂的時間,不停叫「媽咪媽咪」。
所以,當他們不停叫「媽咪媽咪」時(當然我也要先稍為冷靜一下情緒,否則還是會沿用最快捷的方式──直接開罵),第一步我嘗試告訴孩子,他的需要我已經聽到,並且重覆他們的「訴求」。
如果有些事情孩子自己可以做到,我會清楚地講述步驟,如果需要我幫忙,我也會告訴他我甚麼時候可以幫忙,也請他觀察一下,為甚麼當下我不能立刻提供幫忙。
疫情下,當父母實在不容易,也知道很多爸爸媽媽在家面對的情況層出不窮。作為在職媽媽,希望以上少少分享也能給為人父母的你,做個參考。
雖然情況不盡相同,但我的經驗是先把自己照顧好吧!照顧孩子真是需要好多能量,我要有空間,叉夠電,先有力量回應孩子不同的需要和情況。
各位爸媽加油!祝您們身體健康,也希望疫情盡快過去。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