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如何與孩子在「選校」的路上同行?
說起「升中」或「選校」,或許你會想到,考呈分試、開放日參觀、面試、填派位表、叩門等大大小小的事件,你也可能從孩子在高小時期,已經開始為他們作準備,因為我們都期望孩子能進到心儀的學校,開展中學的新旅程。
教養文章
說起「升中」或「選校」,或許你會想到,考呈分試、開放日參觀、面試、填派位表、叩門等大大小小的事件,你也可能從孩子在高小時期,已經開始為他們作準備,因為我們都期望孩子能進到心儀的學校,開展中學的新旅程。
嘉豪說著他自己的心路歷程,我心裏有種欣慰的感覺。以往跟嘉豪相處,總感覺他有種「頹氣」在他身上縈繞。
在學業上,他不是沒有能力讀得好,但他就是提不起勁,他常常會說:「唉唷!反正順利過關就好。」
當孩子覺得自己盡力了,結果卻不如理想時,就會帶來挫敗感,這是正常的。然而,孩子如果沒有疏理這份挫敗感,並因此形成了負面的學習歷史,產生一種「努力咗都無用」的感覺,落入「自我設限」時,這對孩子的學習動機也有影響。
當學生出現「欠學習動力」或「沉迷虛擬世界」的現象時,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how),而是「為甚麼」(why)。為甚麼他喜歡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傳訊息給同學?為甚麼他喜歡這款遊戲?為甚麼他對於某位網絡紅人的影片這麼感興趣?
很多家長慨嘆,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就會很有動力、很專注地去完成,有時候還會給自己訂目標。但一談到讀書,要訂立溫習時間表,每年的學習目標等,他們就會有很多的原因推搪。
其實,有時候目標不在於大小,而是在於完成。這個心態在協助孩子訂立和執行目標的過程中要抓得好,適當時候要給孩子自主性和空間,協助孩子創造一些正面經歷,給他鼓勵,讓他知道自己可以做到,而且做得好。
「與孩子花了這麼多時間,最後『都係得個吉』,我都需要時間去調適。」為了追上成績,進入理想的學校,他與孩子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書桌前,激勵孩子努力,盡力去做。結果出爐,可是成績並不理想…
「我不想啊……」、「不要呢!反正訂了也做不到……」儘管孩子願意,卻也顯得無從入手,他們可能說:「我不知道要訂甚麼目標……」、「我不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當孩子訂了目標,難題就是——如何教孩子持之而恆地執行目標呢?那麼,我們就要引導孩子掌握訂立目標的SMART原則吧!
如果子女的目標是:「我希望某些地方有改善。」這到底是哪些方面呢?如果子女只是「很想」卻沒有方法和行動,這充其量只是一個願望而已。目標和願望有甚麼分別?前者是具體和有行動去實踐的;後者則比較模糊和沒有實踐的計劃。所以父母要協助子女訂立明確的目標,還要有具體的行動(或步驟)去逐步實踐。